动态焦点:为何人类不吃食肉动物,只吃食草动物,是不好吃还是吃了会中毒?
难道是不好吃吗?还是吃了会产生什么可怕的后果?
(资料图)
作为食物顶端的猎食者,人类几乎什么都吃,不管是天上飞的,还是地上跑的,只要能吃的都照吃不误。
但是细想你会发现,我们平常吃的肉无外乎是鸡鸭鱼鹅,猪牛羊等等,这些都属于食草动物或者杂食性动物。
像豹子老虎这种完全吃肉的动物,我们却几乎不吃,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肉有毒?
想要知道答案,我们得先从人类的食肉史说起,通过达尔文的进化论,我们了解到,现代人是由非洲古猿进化而来。
一开始他们都住在森林,后来地质活动变化,森林演变成草原,迫使部分古猿到地面生活。
而地面存在诸多猛兽,食物资源也变少,为了生存,他们不得不和食肉动物竞争。
但结果可想而知,为了不与食肉动物起正面冲突,他们都会等食肉动物吃完后,去捡一些剩余的腐肉填饱肚子。
也就是这一关键转折,为猿类进化成人类提供了机会,和植物相比,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,脂肪等。
不仅可以快速补充能量,还容易消化,最重要的是能够发展智慧,增加脑容量。
之后远古人类还学会了用火和制作一些简单的捕猎工具,开始捕食一些较小的动物,而这些动物主要都是食草动物。
为什么他们不选择捕食大型的食肉动物呢?
2.从吃食肉动物到只吃食草动物,人类都经历了什么?
虽然在原始社会,人类也吃食肉动物,但是生存让他们选择了食草动物。
毕竟吃食肉动物,风险确实有点大,一般的食肉动物,像老虎狮子,个个性情凶猛,力量强大。
那尖牙利爪更是让人不寒而栗,这就意味着,捕猎食肉动物,不仅需要全副武装,还得集体合作。
但即便如此,还是有不少同伴会在捕猎过程中受伤,甚至是毙命,要知道。
当时的男人是在外捕猎的主要动力,如果被野兽吃了,家里的女人和孩子只能活活饿死。
这对种群的发展非常不利,所以聪明的人类将捕食目标锁定在食草动物身上。
相比食肉动物,食草动物更容易抓捕,而且生性温顺,肉质也好吃。
说到这有人就发出疑问了,难道食肉动物的肉不好吃,还是说有毒?
原始人类用经验告诉你,食肉动物的肉没毒,当时有一种叫剑齿虎的猛兽,生性凶残,体型比一般猫科动物大。
但却因为人类的捕食几乎灭绝,可见食肉动物是可以吃的,不过和食草动物的肉比起来就逊色了不少。
一般来说,肉类的酸性较高,长期吃肉的动物酸性就更高了。
其次是肉食动物野性强,运动量大,练就了一身腱子肉,那个肉是又柴又难嚼,食草动物的肉就不同了。
由于植物普遍碱性,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体内酸碱中和,肉质也更加美味。
还有一个原因就是,食肉动物难以驯化,即使过去了上千万年,它们骨子里的野性依旧难以磨灭。
此外,饲养食肉动物的成本太高,举个例子,一只老虎一年要消耗35-40头猪,相当于16000斤肉。
但老虎本身只能提供300-400斤肉,与其浪费大量的时间饲养,还不如直接选择吃猪肉。
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圈养的都是食草动物,可谓是省心省力还省钱。
你知道人类如果长期吃食肉动物会有什么影响吗?自然界中存在不少污染和毒素,俗话说,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。
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,从低级生物逐渐转向高级生物体内。
对于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来说,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,堆积的有害物质就越多。
如果人类长期食用食肉动物的话,势必会给人类身体带来不好的后果。
而食肉动物通过长时间的进化,它们的唾液呈现酸性,并且体内强烈的胃酸。
能够杀死肉类食物中致命病菌,但人类的消化系统并没有进化出这项功能。
此外,在自然界中,能量转移决定了一个物种的规模,简单来说就是,种群庞大的群体往往会成为种群数量少的食物。
比如植物会成为比它数量少的食草动物的食物,食草动物又成为食肉动物的食物一样。
这是因为食物在转移过程中,会损失大部分能量,在食物链越高的生物,其获取的能量就会越少。
除此之外,大型食肉动物在捕食过程中也会消耗不少能量,加上环境影响,繁殖周期长。
为了族群稳定,它们并不会繁育这么多,所以数量本身较少的食肉动物,并不能满足人类每天的能量需求。
这比它本身肉质和口感好坏更加重要,事实上,我们也会吃一些食肉动物。
比如带鱼,鱿鱼,甚至是鲨鱼这些海洋中的肉食性动物,和陆地相比,海洋中的食物资源更丰富一些。
而且捕获海洋中的肉食动物,和我们捕捉食草动物的方式几乎没什么区别。
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,我们更注重养殖业,其养殖风险和成本更低,这样人类可以大规模饲养食草动物。
也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添加食肉动物,而且人类不吃食肉动物,也是为了更好的生存。
我们何必违背自然发展,让食物链出现失衡呢?
标签: